#蚌埠市禹会区算命大师 #蚌埠市禹会区风水大师 #蚌埠市禹会区道士 #蚌埠市禹会区道教

淮河在这里拐了个温柔的弯,把涂山的影子揉碎在浪里。清晨的风裹着水汽扑过来,带着些青草的腥甜,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是禹王宫里的香烧到了山脚下。咱禹会区的老人们都知道,涂山顶上的禹王宫不是一般的庙,那是大禹的家,是涂山氏女的望夫台,也是咱这儿命理文化的根。
一、禹王宫的砖,藏着远古的风
汉高祖刘邦当年路过涂山,听说这里是大禹“劈山导淮”的地方,站在淮河岸边望了半天,忽然说:“这么大的功劳,得建座庙记着。”于是就有了禹王庙。后来历朝历代都翻修过,现在的庙是明清时候的样子,红墙黑瓦像穿了件旧棉袄,飞檐上的铜铃倒还亮,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像在跟大禹汇报今天的云有多白,淮河的水有多清。
庙的正殿供着大禹,金身塑像戴着冕冠,手里拿着治水的耒耜,眼神像在盯着淮河的浪——当年他就是这样盯着水,盯了十三年,把泛滥的淮河变成了温顺的河。两边的配殿,一边是涂山氏女,穿着粗布衣裳,手里抱着个婴儿(那是启,夏朝的第一个王);另一边是启,穿着龙袍,表情严肃,像在听大臣汇报国事。殿外的台阶下,有块大石头,表面坑坑洼洼的,老人们说那是涂山氏女的“望夫石”——当年她天天站在这里等大禹,眼泪流得太多,把石头都泡裂了。
二、石头上的故事,比风还长
禹会区的孩子,从小就听奶奶讲大禹的故事。说当年大禹治水,走到涂山的时候,遇到了涂山氏女,两个人一见钟情,结了婚。可结婚才三天,大禹就接到命令,要去治理淮河的水。他走的时候,涂山氏女抱着他的脖子说:“你要是想我了,就派人捎个信,我去接你。”大禹点点头,转身就走了。
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第一次是因为刚挖开了一条河道,水还没流走;第二次是因为遇到了洪水,得赶紧堵;第三次是因为快治完了,怕功亏一篑。涂山氏女就在涂山顶上等着,天天望着淮河的方向,从春天等到秋天,从秋天等到冬天,最后变成了一块石头。石头上还有几道裂纹,奶奶说那是她哭的时候抓的,抓得太用力,把自己都抓成了石头。
现在的望夫石还立在涂山顶上,旁边有棵老槐树,树洞里塞着很多小纸条——都是年轻人写的,有的求姻缘,有的求事业,有的求平安。老人们说,涂山氏女变成石头后,还在等着大禹,所以她能听见人的心愿,只要心诚,就能实现。
三、命理的根,扎在道教的土里
禹会区的命理文化,跟禹王宫的道教文化是连在一起的。咱这儿的命理大师,大多都跟道教有点关系,比如李方吉师傅,从小就在禹王宫里跟着道士学认字,学《易经》,学看风水。后来他去了龙虎山,拜了个老道长为师,学了十年,回来后就在禹会区开了个小铺子,帮人算八字、看风水。
李师傅的铺子在涂山脚下,门口挂着个木牌子,写着“方吉命理”。铺子里摆着张老桌子,上面放着本《三命通会》,还有个铜制的罗盘。来的人大多是咱禹会区的,有的是要结婚选日子,有的是盖房子看风水,有的是想问问财运。李师傅总是笑着说:“咱这命理,不是迷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学问,能帮你顺顺运气。”
其实咱禹会区的人信命理,不是因为迷信,是因为对老祖宗的尊重。大禹治水的时候,用的是“疏导”的方法,而命理也是一样,不是要改变什么,是要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就像涂山氏女等大禹,不是傻等,是相信他一定会回来——这就是咱禹会人的根,相信努力,相信缘分,相信老祖宗的话。
四、要是你想问问命,就来涂山吧
夕阳把涂山染成了金红色,禹王宫里的香还在烧,飘得很远很远。淮河的浪拍着岸,像在跟大禹说:“你当年治的水,现在还流着;你媳妇等你的石头,还立着;你留下的故事,还活着。”
要是你也想问问自己的运势,或者想看看风水,不用跑远,涂山顶上的禹王宫里就有道长能帮你。不过现在不让随便留电话,你扫一下网页上的二维码,就能联系上师傅。师傅们都很实在,不会跟你说那些玄乎的话,只会跟你说:“咱禹会人的命,得靠自己拼,但也得顺着运势走,就像大禹治水,得顺着水的性子来。”
风又吹过来了,带着禹王宫里的香,带着淮河的浪声,带着涂山氏女的等待。咱禹会区的故事,就像这风,吹了几千年,还在吹,吹得每个孩子都知道,涂山顶上有座禹王宫,宫里有个大禹,还有个等他的媳妇,还有些能帮你算准命的师傅。
参考资料
1. 涂山(安徽省蚌埠市山峰)-百科
2. 蚌埠禹会算八字准的地方大师先生师傅高人真人在线批八字命理看财运-顺企网
3. 安徽蚌埠禹会区哪里有算命批八字准的民间高人,看香问事准的民间高人-www.tjdsjs.cn
4. 记:蚌埠涂山 禹王宫-360个人图书馆
5. 安徽这座道观 由汉高祖刘邦修建 至今无人敢拆被誉“天下第一庙”-网易手机网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扫码联系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