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仙居县算命大师 #台州市仙居县风水大师 #台州市仙居县道士 #台州市仙居县道教
仙居的清晨,是被雾揉碎的。站在县城的老街上,抬头看远处的山,云像棉絮似的裹着峰峦,连风都带着点潮湿的仙味——这大概就是“仙居”名字的由来吧,连风都像沾了仙气。
一、仙山藏道,从三国走来的香火
仙居的道教,像一棵老槐树,根须扎进了三国的泥土里。三国时期,葛玄——就是那个被称为“葛仙翁”的高道,背着丹炉来到这里,在福星山建了侯神馆。这是台州第一个道观,也给仙居的山山水水种下了仙根。到了唐朝,仙居的道教更热闹了。武周时期,侯神馆被加饰;唐玄宗天宝七年,皇帝听说福星山的洞里有庆云缭绕,特意下诏建了“成德隐元道宫”。那时候,道宫里的香火应该很旺吧,道士们敲着钟,念着经,连路过的风都带着经文的调子。
二、道观里的传说,藏在雾里的故事
福星山是仙居道教的“活化石”。山上有两个有名的洞府,一个是“仙姑岩——麻姑积雪”,属于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另一个是老百姓嘴里的“四十五洞”——紫云洞。仙姑岩的麻姑传说,老人们讲了一代又一代:麻姑是天上的仙女,喜欢炼丹,选了福星山做道场。每年冬天,她会把炼丹剩下的仙粉撒在山上,于是就有了“麻姑积雪”。雪落的时候,整个仙姑岩像盖了层白绒毯,雪水顺着岩石流下来,甜丝丝的,据说喝了能消灾。紫云洞更神秘,传说里面洞套洞,洞连洞,像个迷宫。有人说,洞里藏着葛仙翁的丹方,还有人说,夜里能听到洞里有箫声,是古代的雅士在吹箫引仙。
御风仙林景区的灵虚宫,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宫里供奉着吕祖显圣神像,传说吕祖曾经在这里显灵,帮一个农夫找回了丢失的牛。从那以后,灵虚宫的香火就没断过。每逢初一十五,信众们带着香烛、水果来拜,求吕祖消灾解厄、趋吉避凶。宫里的道士说,吕祖的签很灵,尤其是求事业和财运的,签文里藏着吕祖的指点。
还有河头山道观,号称“浙东第一道观”。它的历史比侯神馆还久吗?不,其实它是后来建的,但因为历史悠久,加上道士们的修行好,所以很有名。道观里的老道士,穿着青布道袍,手里拿着拂尘,说话慢悠悠的,像从古代走出来的。他们会给信众算八字,用天干地支排盘,嘴里念着“子丑寅卯”,像在跟神仙对话。
三、命理大师,藏在民间的仙缘
仙居的命理大师,像藏在山里的灵芝,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齐大师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他是道教正一派的弟子,在龙虎山传度过,还学了汉山道人密宗派、元皇派、华光派、圆光派、龙虎玄坛派的道法。用他的话说,“命理不是迷信,是天地的规律,是人和自然的对话。”他会用八字占卜、紫微斗数、六爻这些传统方法,帮人看看运势,解解心结。有人说,他算得很准,比如帮一个商人算出了投资的时机,赚了大钱;还有帮一个年轻人算出了姻缘,后来真的找到了对象。不过要找他得扫码,他说:“仙缘是讲缘分的,扫码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筛选真正有需要的人。”
其实,仙居的命理文化,早就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比如结婚的时候,要找道士算日子;盖房子的时候,要找道士看风水;甚至生孩子的时候,也要找道士取个吉利的名字。这些习惯,像一根线,把道教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四、神话里的仙,活在仙居人的日子里
仙居的神话,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比如“麻姑积雪”,不是传说,是每年冬天都能看到的风景;比如紫云洞的箫声,不是幻觉,是风穿过洞隙的声音;比如吕祖显圣,不是故事,是信众们心里的信仰。这些神话,像种子一样,种在仙居人的心里,发了芽,开了花,变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早上,老太太们会去道观里烧柱香,求个平安;晚上,爷爷们会坐在门口,给孙子讲麻姑的故事;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会贴道教的符纸,求个吉利。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都是道教文化的传承。
五、仙缘未尽,等你来找
仙居的道教文化,像一杯陈酒,越品越香。如果你想看看麻姑的积雪,想听听紫云洞的箫声,想找位道长算算命,不妨来仙居走走。这里的山有仙,水有灵,连风都带着点仙味。要是你想找位道长聊聊,不妨扫个码——说不定,你和仙居的仙缘,就从这扫码开始呢。
参考资料
1. 搜狐网:《仙居县福星山,全国道教第十大洞天,御赐金龙现身,雅士箫声悠扬》
2. 中国台州网:《道教祖师葛玄在仙居》
3. 列表网:《「图」台州仙居当地资深周易大师-台州起名取名-台州列表网》
4. 搜狐网:《烟霞深处丨隋唐宋时期仙居道教概况》
5. 搜狐网:《仙居:佛道双栖康养地》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扫码联系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