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里的”暗号”:关东挖参人为何要喊山?

封面图

在长白山的莽莽林海中,曾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寻宝人”——他们背着鹿骨钎子、举着索拨棍,在密林中寻找被称为”百草之王”的人参。这些采参人(俗称”放山”)有个独特习俗:当发现人参时,必须大声喊出”棒槌!”,其他人则要立刻回应”什么货?”,这种被称为”喊山”的仪式,至今仍在长白山周边的老参把式口中流传。为何看似简单的喊话,会成为挖参招财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这背后藏着一套延续数百年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密码。

图片1

一、从”棒槌”到”喊山”:采参人的生存暗号

要理解喊山的由来,首先要明白”棒槌”这个称呼的特殊含义。在关东方言中,”棒槌”是人参的俗称。关于这个称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野山参的主根形似洗衣用的棒槌;另一种更富传奇色彩——传说人参会像孩童般在山林中奔跑,采参人用棒槌敲击地面才能将其定住。无论哪种说法,都暗示着人参在采参人心中的”灵性”。

早期的放山队伍多由7 – 11人组成(取”去7回8″的吉利数),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成员之间的距离往往超过百米。当有人发现人参时,必须通过喊叫传递信息。这种喊叫逐渐形成固定程式:发现者高喊”棒槌!”,其他人立即回应”什么货?”,发现者再报出参的品相(如”二甲子””灯台子”)。这套”喊山 – 接山”的对话,本质上是采参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系统”。据《长白山区采参习俗调查》(2015)记录,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年代,这种喊话能让团队在500米内快速集结,避免因分散寻找导致的迷路或资源争夺。

二、山神信仰:喊山背后的敬畏之心

如果仅将喊山视为通讯手段,就忽略了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关东采参人的观念里,山林中的万物都有”主”,人参作为”山中精灵”,其归属权由”山神老把头”掌管。这位被尊为”孙良”的传说人物(相传是最早进山采参的山东人),被奉为采参人的保护神。

喊山仪式的核心,是向山神”报备”。当采参人发现人参时,必须通过喊叫告知山神:”我们不是偷偷拿取,而是光明正大地请求恩赐”。这种仪式化的喊话,本质上是人与神的”契约”。老参把式常说:”喊山是给山神听的,不喊就是偷,偷了要遭报应”。这种观念在《中国民俗志·吉林卷》(2002)中有明确记载:”放山时若发现人参不喊,被认为会触怒山神,导致队伍遭遇野兽袭击或迷失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喊山的声调、语气都有讲究。发现者必须用高亢的嗓音,既不能太急促(显得急躁贪婪),也不能太微弱(显得不够虔诚)。回应者的”什么货?”要干脆有力,体现对山神的尊重。这种声音的仪式感,将简单的信息传递升华为对自然秩序的维护。

三、行规与禁忌:喊山的”软法”功能

在采参这门古老行当里,”行规大于天”。喊山仪式实际上承担着维护行业秩序的”软法”功能。

首先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棒槌”被喊出后,所有成员必须停止搜索,共同参与挖掘。这种”一人发现、全员共享”的规则,避免了因个人独占导致的内部矛盾。据《关东采参文化研究》(2018)统计,清代至民国时期,因未喊山引发的纠纷占采参冲突的67%,而严格执行喊山仪式的队伍,纠纷率不足5%。

其次是技术传承的规范性。喊山时报出的”货”(如”三花””五品叶”),实际上是人参生长阶段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喊话,新手能快速掌握人参的辨识技巧。老参把头赵永发(1928 – 2013)在口述史中提到:”我15岁跟师傅放山,头回听人喊’四品叶’,师傅当场教我数叶片,比看十本医书都管用”。

最后是安全警示的功能性。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毒蛇、熊瞎子(黑熊)、瘴气都是致命威胁。当某人喊出”棒槌”时,其他成员会下意识提高警惕——这既是对发现者的回应,也是对潜在危险的预警。这种”一喊百应”的机制,相当于采参人的”安全警报系统”。

图片2

四、从生存仪式到文化符号:喊山的现代嬗变

随着野生人参资源的枯竭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放山活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喊山仪式却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在长白山周边的民俗村,喊山成为旅游体验的”保留节目”。游客穿上传统的”靰鞡鞋”,跟着老参把式学喊”棒槌!什么货?”,在互动中感受采参文化的魅力。据长白山管委会《2023年民俗旅游统计报告》统计,参与喊山体验的游客中,78%表示”对关东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喊山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编号:Ⅹ – 37)。传承人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编写民俗教材等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喊山不是简单的”喊话”,而是包含自然认知、团队协作、信仰体系的文化复合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喊山所蕴含的”敬畏自然”理念,与当代生态保护思潮不谋而合。老参把式常说的”挖大留小””不伤参籽”等规矩,本质上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喊山仪式中的”报备”行为,也在提醒现代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感”来维系。

结语

从长白山的密林中传来的”棒槌!”吆喝,穿越了数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在诉说着关东采参人的生存智慧。它既是应对险恶环境的实用技巧,也是敬畏自然的精神表达;既是维护行业秩序的”软法”,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当我们今天再听到这声喊山,听到的不仅是寻找人参的信号,更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古老密码。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志·吉林卷》,2002年出版

《长白山区采参习俗调查》,2015年田野调查报告

《关东采参文化研究》,2018年学术专著

长白山管委会《2023年民俗旅游统计报告》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