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成人礼:及笄时为何要换三次发簪?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及笄礼、三加仪式、发簪象征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待字闺中的少女在某个重要日子里,由长辈为其束发插簪,宣告“长大成人”。这个仪式便是中国传统成人礼中的“及笄礼”。但鲜为人知的是,真正的及笄礼并非简单插一支发簪,而是要经历“三加”——即三次更换不同样式的发簪。为何古人要如此繁琐?这三次换簪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及笄礼:从“总角”到“及笄”的人生转折

要理解“三次换簪”的意义,首先要回到及笄礼的起源。及笄礼与男子的“冠礼”并称,是中国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中“嘉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女子十五岁时,若已许嫁,需行及笄礼;若未许嫁,则可延至二十岁。

在及笄之前,少女的发式多为“总角”(将头发分两股扎成发髻,形似羊角)或“垂髫”(头发自然下垂),象征未脱离孩童身份。及笄礼的核心动作是“加笄”——将披散或分扎的头发盘成发髻,用发簪固定,标志着“成人”。而“三加”仪式,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程序。

二、三次换簪:从“朴素”到“庄重”的身份进阶

根据《朱子家礼》等文献记载,及笄礼的“三加”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次加:木笄·初承妇德

第一次加的发簪多为木质,样式简洁,甚至保留天然纹理。《礼记·郊特牲》提到:“大羹不和,贵其质也。”这一阶段的发簪强调“质朴”,象征少女初入成人阶段,需先培养基本的妇德——如孝顺、勤勉、持家。赞者(主持仪式的女性长辈)会念诵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意为“选此良辰,为你初加发簪;从此抛却孩童心性,遵循成人品德”。

第二次加:玉笄·明辨礼义

第二次更换的是玉簪。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君子之德”,《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更以玉比附“仁、义、礼、智、信”五德。此时更换玉簪,寓意少女需进一步学习礼仪规范,明辨是非。祝词随之变为:“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大意是“良辰已至,为你再加华服;望你重视仪表,修养美好品德”。

第三次加:簪花·宣告成人

第三次加的是“簪花”——在发簪上装饰鲜花(如牡丹、芍药)或金银珠宝。此时发簪的华丽程度达到顶峰,象征少女已完全具备成人资格,可参与家族祭祀、社交活动,甚至谈婚论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及笄礼“三加毕,命字”,即第三次加簪后,长辈会为其取“字”(如“伯姬”“孟姜”),正式以成人身份被社会认可。最后一次祝词更为庄重:“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意为“在这美好岁月,为你完成加冠(笄);兄弟在场见证,愿你成就美德”。

三、“三加”背后的文化密码:数字“三”的哲学意蕴

为何是“三次”换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中国哲学中代表“完成”与“圆满”。在礼仪中,“三”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数字——祭祀需“三献”(三次进献祭品),待客行“三揖”(三次作揖),婚姻有“三书六礼”。及笄礼的“三加”,本质上是通过三次仪式动作,完成从“自然之人”到“社会之人”的身份建构。

从社会学角度看,“三加”也是一种“过渡仪式”(Rites of Passage)。人类学家范·盖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提出,所有成人礼都包含“分离—过渡—整合”三个阶段。及笄礼的“三加”恰好对应这一结构:第一次加簪是“分离”(告别童年),第二次是“过渡”(学习成人规范),第三次是“整合”(融入成人社会)。三次换簪,正是少女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仪式阶梯”。

四、从历史到今天:及笄礼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及笄礼在近代曾一度式微,但近年来又逐渐被重新关注。2010年起,北京孔庙、福建泉州等地陆续恢复传统成人礼,其中“三加”仪式成为核心环节。现代及笄礼虽简化了部分流程(如用仿玉簪替代真玉),但“三次换簪”的象征意义被完整保留——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通过仪式感让年轻一代理解:成人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责任与品德的升华。

结语

一支发簪,三次更换,藏着古人对“成长”最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戴首饰”,而是通过仪式化的动作,将“孝悌”“礼义”“责任”等文化基因,悄然植入少女的生命记忆。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一传统,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讲究”,更是一种对“成人”本质的追问——所谓长大,或许就是在一次次“更换”中,学会承担,懂得珍惜,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资料:

《仪礼·士昏礼》

《礼记·内则》

《朱子家礼》

范·盖内普《过渡礼仪》(商务印书馆,2019)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