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挂五毒铜钱串:老祖宗的”以毒招财”智慧,原来藏着这些讲究!

关键词:端午习俗,五毒铜钱串,民俗招财

五月五,是端阳。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这些端午传统大家耳熟能详,但你知道吗?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有个鲜为人知的习俗——挂”五毒铜钱串”。老人们说这串铜钱能”驱毒招财”,可五毒明明是蛇蝎蜈蚣这些”毒物”,铜钱又是财富象征,两者怎么就凑成了招财神器?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民俗密码。

一、五毒:从”害人精”到”镇宅符”的身份逆袭

要理解五毒铜钱串,得先弄明白”五毒”到底是啥。传统上的”五毒”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也有说法是蜘蛛代替蟾蜍),这些生物在古代被视为”夏季最危险的存在”。《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前后”阴阳争,死生分”,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五毒活动频繁,容易引发疾病和灾祸。

但古人对付五毒的方式很有意思——不是单纯驱赶,而是”以毒攻毒”。《岁时广记》提到,宋代已有”画五毒于符”的习俗,人们相信把五毒画在纸符上,反而能镇住它们的凶性。到了明清时期,五毒图案更是渗透到生活各处:小孩穿五毒肚兜、戴五毒香囊,门楣挂五毒剪纸……这种”化害为利”的思维,本质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利用——既然无法完全消灭五毒,不如让它们”为我所用”。

二、铜钱串:流动的”财富护身符”

铜钱在中国民俗中的地位,远不止是货币这么简单。外圆内方的造型,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铜本身属金,在五行中象征财富;更重要的是,铜钱经过无数人之手流通,被认为”沾了人间烟火气”,能汇聚人气、财气。

早在汉代,就有”厌胜钱”的习俗——用特殊铸造的铜钱作为护身符。《中国民俗钱币图典》记载,唐宋时期民间流行”长命富贵”钱、”招财进宝”钱,常被编成串悬挂于梁上、系于腰间。铜钱串的长度也有讲究:常见的”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通宝)取”五帝”谐音”无敌”,寓意百邪不侵;”六帝钱”对应”六合同春”,象征天地和谐聚财;”十帝钱”则取”十全十美”之意。

三、五毒铜钱串:端午招财的”双重保险”

1. 驱毒保平安,平安聚财气

古人认为”财气喜清净”,若家中有邪祟、疾病,财气也会被冲散。五毒铜钱串挂在门楣或堂前,首先起到”驱毒”作用——五毒图案镇住夏季的毒邪之气,铜钱串的”金气”又能化解阴湿之气。《民俗志·端午卷》记录,江浙一带老人常说:”五毒守大门,铜钱锁财路”,意思是五毒守住门外的灾祸,铜钱锁住门内的财气,双管齐下保家宅平安,而平安正是财富积累的基础。

2. 以毒为媒,激活”转化”能量

在民间信仰中,”毒”与”财”都属于”强烈的能量”。五毒的”毒性”被转化为”镇压力”,铜钱的”财性”被激活为”吸引力”,两者结合产生”能量转化”。就像中医里”以毒攻毒”的药方,五毒铜钱串本质是用”强烈的正向能量”对冲”强烈的负向能量”。福建莆田的老匠人称,制作五毒铜钱串时要选”开过光”的铜钱(即经过寺庙祈福),五毒图案要用朱砂绘制(朱砂在民俗中属阳,能增强能量),这样”毒性”才能真正转化为”财气”。

3. 时间节点的”天时”加持

端午是”阳极之日”(农历五月初五,午月午日),《易经》中”午”属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铜钱属金),这个时间点挂五毒铜钱串,能借助天时增强招财效果。《岁时通考》提到:”端午阳气盛,百物皆长,此时设吉物,其效倍矣。”也就是说,在阳气最盛的时候布置招财物件,就像给植物施了”生长剂”,财气更容易生长汇聚。

四、从习俗到文化:老物件里的生活哲学

如今,五毒铜钱串在城市中已不多见,但在一些乡村仍能看到。它的存在,其实反映了古人”顺应自然、转化矛盾”的生活智慧——不与五毒硬刚,而是让它们”为我所用”;不把财富看作孤立的东西,而是认为它与平安、健康息息相关。

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所谓”招财”,本质是创造有利于财富生长的环境。就像五毒铜钱串,它不仅是个”吉祥物”,更是古人用民俗符号构建的”心理暗示系统”——挂上它,人们会更注意防范夏季疾病(对应”驱毒”),更用心经营家庭关系(对应”平安”),这些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招财密码”。

下次过端午,不妨和长辈聊聊家里的老习俗。那些看似”迷信”的小物件,其实藏着老祖宗千百年总结的生活智慧——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触手可及的仪式。


参考资料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

《中国民俗钱币图典》(王永生 主编)

《民俗志·端午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编)

《岁时通考》(清·秦蕙田)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