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跳马灯里的秘密:为啥要给马神磕头?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在江苏的传统年节里,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街头巷尾的灯舞表演。其中,"跳马灯"以其灵动的马形道具、铿锵的锣鼓声和充满仪式感的表演,成为许多地方的"年俗招牌"。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每场跳马灯表演前,总会有几位老者捧着香烛,在马灯前念念有词——这便是"祭马神"仪式。为何看似娱乐的灯舞表演,要如此郑重地祭拜马神?这背后藏着江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祈愿,更藏着一段关于人与马的千年羁绊。

一、马神信仰:农耕社会的"交通守护神"

要理解跳马灯为何祭马神,首先得明白"马神"在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助手。《周礼·夏官》中记载"春祭马祖,执驹",说明早在周代,官方就已设立马神祭祀制度;汉代《风俗通义》更明确提到"马王者,昔有马厩神也",将马神具象化为"马王"。

对江苏地区而言,马的重要性尤其特殊。尽管江苏水网密布,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但在陆路运输、军事防御(如古代长江沿线的驿站)、农耕辅助(如拉犁、驮粮)等场景中,马仍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以明代为例,苏州府的"马户"(专门养马的农户)需承担为军队提供战马的任务,《吴江县志》记载"马户岁输良驹,得不偿劳,然不敢怠",可见马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马神信仰的具象化,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演变。早期马神是抽象的"马祖"(马的始祖神)、"先牧"(最早驯养马的人),到唐宋时期逐渐与历史人物结合。江苏多地将马神与关羽(因关羽骑赤兔马,被奉为"武财神"兼"马神")、马援(东汉名将,善相马)等人物关联。如南京高淳的老艺人回忆:"过去祭马神要挂关公像,因为关老爷的马最通人性,能护佑我们的马灯不出岔子。"

二、跳马灯:用舞蹈与马神"对话"

(一)请神:仪式从"净场"开始

表演前三天,灯班要选"黄道吉日"到河边"洗马"——用清水擦拭马灯道具,寓意洗去污秽,迎接马神。表演当天清晨,灯班领队(多为村里德高望重的"灯头")会在场地中央设香案,摆上三牲(鸡、鱼、肉)、五谷(稻、麦、豆、黍、稷)、酒水,点燃三柱香,口中念诵:"马王爷爷驾云来,护我灯马无灾埃;风调雨顺年成好,香火不断敬高堂。"这段祝词既表达对马神的邀请,也暗含对年景的祈愿。

(二)献艺:用舞蹈"取悦"马神

正式表演时,马灯的动作设计暗藏玄机。传统跳马灯有"探路"、"越涧"、"绕桩"、"摆阵"等套路,看似是模拟马的日常活动,实则是向马神展示"马的能力"。如"越涧"动作要求马灯演员跨越半人高的木凳,既考验技巧,也象征马能克服艰难险阻;"摆阵"则模仿古代军队的马队阵型,暗含对马神护佑平安的期待。

苏州甪直镇的老灯班曾保留一本清代的《马灯谱》,其中记载:"马灯七式,一敬天,二敬地,三敬马王,四驱邪,五纳福,六招财,七保平安。"可见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祭祀指向。

(三)送神:仪式的"闭环"

表演结束后,灯班要举行"送神"仪式:将香灰收集起来撒入河流,寓意马神顺着水流归位;马灯道具需用红布包裹,存放在祠堂或专门的"灯房",禁止随意触碰。老艺人们常说:"马灯是马神的化身,不敬着点,来年马灯就’哑’了(指表演时出意外)。"

三、祭马神的"隐藏功能":不止是信仰

(一)生产协作的"粘合剂"

跳马灯的表演团队多以自然村为单位,灯班成员包括木匠(制作马灯)、裁缝(缝制马衣)、乐手(敲锣鼓)、演员(扮演马童)等。祭马神仪式需要全体成员参与,从准备供品到布置香案,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这种集体参与的仪式,强化了村民间的协作意识。正如南通石港镇的老村长所说:"过去村里闹矛盾,只要灯班一组织跳马灯,大家一起干活,气就消了。"

(二)知识传承的"活教材"

祭马神的祝词、马灯的制作工艺、表演的套路,都是口耳相传的"非遗知识"。例如,马灯的骨架必须用竹篾,因为"竹生四季,马行四方";马衣的颜色讲究"头红身白尾黑",对应"火(驱邪)、金(聚财)、水(生财)"的五行观念。这些细节通过祭祀仪式中的"老带新"(老艺人指导年轻成员)得以传承。

(三)心理压力的"缓释剂"

传统农业社会中,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难以预测,祭马神为村民提供了心理慰藉。正如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说:"仪式是社会的’安全阀’。"当村民在香案前虔诚叩拜时,对生活的焦虑通过仪式行为转化为"马神会护佑我们"的信念,这种心理暗示能有效缓解压力。

四、从"迷信"到"非遗":跳马灯祭马神的现代转身

(一)从"实用"到"文化"的转型

如今,跳马灯更多作为"非遗表演"出现在旅游景区、文化节上。祭马神仪式虽保留,但更多被解读为"传统文化符号"。例如,南京夫子庙的跳马灯表演中,祭马神环节会向观众讲解其历史渊源,让游客在观赏中了解民俗文化。

(二)年轻人的"新玩法"

为吸引年轻群体,一些灯班对仪式进行了创新。如苏州同里的"90后灯班"将马灯道具设计成卡通形象,祭马神的祝词加入流行语(如"马神爷爷保佑,我们的表演上热搜"),既保留核心仪式,又增加了趣味性。

(三)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尽管如此,跳马灯祭马神仍面临传承困境: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外出务工;马灯制作的传统工艺(如竹篾编织)因成本高、耗时长,逐渐被塑料道具替代。据2022年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调查,全省能完整表演传统跳马灯(含祭马神仪式)的灯班已不足20个。

结语:一盏马灯里的千年乡愁

江苏跳马灯的祭马神仪式,看似是对"马神"的崇拜,实则是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祈愿,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当我们在年节里看到马灯跃动的身影,听到祭马神时那熟悉的祝词,感受到的不仅是热闹的氛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告诉我们:那些看似"老套"的仪式,其实藏着祖先的智慧,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参考资料:

《江苏民俗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马神信仰研究》(王娟,民族出版社,2015)

《吴地灯舞考》(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