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为啥要戴“三金”?老祖宗留下的婚俗里藏着这些讲究

在如今的婚礼现场,新娘佩戴“三金”仍是许多家庭坚持的习俗——金戒指套在无名指,金项链垂在锁骨间,金耳环随着转头轻晃。年轻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非得是“金”?银饰、玉镯不行吗?这看似简单的“三金”背后,藏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关于财富、情感与家族的深层密码。

 

 

一、“三金”到底是哪三金?地域差异里的民俗智慧

 

要理解“三金”的意义,首先得明确它的“身份”。所谓“三金”,并非全国统一的固定组合,而是随着地域文化演变出的灵活表达。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三金”通常指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这三件首饰分别对应“定情”“连心”“听言”的寓意——戒指套住姻缘,项链连接心意,耳环象征“耳听夫言”(当然,现代更多取“倾听彼此”的新解)。而在江浙一带,“三金”可能包含金手镯(象征圆满)、金脚链(寓意拴住幸福),甚至延伸出“五金”(增加金手链、金吊坠),数量的增加往往与家庭经济条件挂钩。 

这种灵活性恰恰体现了民俗的生命力。据《中国婚姻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三金”多为“金簪、金珥、金镯”,因当时女性多梳发髻,发簪是日常必备;而到了近现代,随着服饰简化,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项链、戒指逐渐取代发簪,成为新“三金”。可见,“三金”的具体形态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调整,但“以金为礼”的核心始终未变。

 

 

二、为何是“金”?黄金里的文化密码

 

既然“三金”的形态可变,为何材质必须是“金”?这要从黄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说起。 

1. 黄金是“贵气”的象征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剂)……金,黄也。”古人认为黄金是“土之精”,其色泽如太阳般明亮,代表着尊贵与永恒。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黄金并非普通百姓能随意佩戴——唐代规定“非三品以上,不得服金”,因此黄金首饰天然带有“珍贵”的标签。将黄金作为婚饰,本质上是在向外界宣告:这场婚姻值得用最珍贵的物件来见证。 

2. 黄金是“稳固”的隐喻 

黄金的物理特性也被赋予文化意义。它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色,正如婚姻需要“历久弥新”;它延展性强,能被打造成各种形状却不断裂,象征夫妻“柔韧相守”。清代民俗笔记《清嘉录》中提到:“婚以金饰,取其坚也,喻情之固。”这种将自然属性与情感诉求结合的思维,是中国传统“比德”文化的典型体现。 

3. 黄金是“实用”的保障 

在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年代,黄金是最可靠的“硬通货”。《中国聘礼文化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的“三金”除了装饰功能,更是新娘的“应急储备”——若婚后遇到家道中落、灾病等变故,黄金首饰可以随时兑换成钱,保障基本生活。这种“实用主义”传统延续至今,许多长辈仍坚持“三金”要选实心款,正是出于“保值”的考虑。

 

 

三、从“三书六礼”到“三金”:婚姻仪式的符号演变

 

要真正理解“三金”,必须将其放回传统婚姻仪式的整体框架中。中国传统婚姻讲究“三书六礼”,其中“纳征”(送聘礼)是核心环节。早期的聘礼多为粮食、牲畜等实用物资,如《诗经·卫风·氓》中“抱布贸丝”的记载,反映了以物易婚的原始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聘礼逐渐从“生存资料”转向“象征物”。汉代以后,黄金、丝绸等“非消耗性物品”成为主流,因为它们既能体现男方的经济实力,又不会因消耗而失去意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礼贵诚”,聘礼的数量不再是重点,“有金则诚”的观念逐渐形成——黄金作为“不易损耗、价值公认”的物品,成为“诚意”的最佳载体。 

“三金”正是这一演变的缩影。它既保留了聘礼“示好”“定约”的功能(男方通过送金表达诚意),又简化了传统“六礼”的繁琐流程(从整担聘礼浓缩为三件首饰),符合近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求。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所说:“民俗的生命力在于适应,‘三金’的流行,是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四、现代婚礼中的“三金”:仪式感与新意义

 

如今,“三金”习俗正在经历新的变化。一方面,年轻人对“三金”的理解更趋多元:有人将“金”扩展为铂金、K金,甚至用定制款替代传统款;有人将“三金”与“改口费”“压箱钱”结合,形成新的“婚礼经济”组合。另一方面,“三金”的象征意义从“物质保障”转向“情感纪念”——许多新人会在首饰内侧刻上名字、婚期,让“三金”成为专属的爱情信物。 

这种变化背后,是婚姻观念的转型。过去,“三金”是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经济支持”;现在,它更多是夫妻对彼此“承诺”的见证。正如一位90后新娘在采访中说:“我戴的不是黄金,是我和他一起选款时的笑声,是双方父母一起讨论款式的温暖。” 

从“贵气象征”到“情感载体”,“三金”始终是传统婚俗中最鲜活的符号。它不仅记录着中国人对婚姻的美好期待,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下次参加婚礼时,不妨多看看新娘的“三金”——那不仅仅是几件首饰,更是一部流动的婚姻文化史。

 

 

 

参考资料

《中国婚姻民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国聘礼文化研究》,王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清嘉录》,顾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