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何执着于“捡骨装金罂”?二次葬里藏着千年生存智慧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在闽粤赣交界的客家山区,常能听到“捡金”“洗骸”这样的民间说法。所谓“捡金”,并非挖掘黄金,而是指客家人特有的二次葬习俗——先将逝者浅埋于土中,待皮肉腐化后再开棺捡骨,用白酒清洗干净,按人体结构顺序装入一种名为“金罂”的陶瓮中,最终择吉地永久安葬。这种看似“惊世骇俗”的习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要理解客家二次葬,必须回到客家人的迁徙史。自东晋“五胡乱华”起,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这些“衣冠南渡”的移民群体,始终保持着“根在中原”的文化认同,却不得不面对南方山林瘴疠、土地贫瘠的现实。

在动荡的迁徙过程中,先民们无法为逝者选择永久墓地,只能采取“权厝”(临时安葬)的方式。待局势稳定后,再将遗骨迁出重新安葬,由此形成了“先葬后迁”的二次葬雏形。正如清代《嘉应州志》记载:“闽粤之民,多因转徙,故其葬也,恒为二次。”这种习俗在定居后并未消失,反而因“慎终追远”的传统被保留下来。

从考古发现看,福建三明市三元区的唐代客家墓葬群中,已有明确的二次葬痕迹:墓坑内仅见排列整齐的人骨,不见棺木与随葬品。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二次葬仪式逐渐规范化,“捡骨装金罂”成为固定程序。

二次葬的核心环节“捡骨”,绝非简单的“挖坟取骨”,而是一套包含时间选择、工具准备、操作规范的完整仪式体系。

(一)时间: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考量

捡骨时间通常选在逝者安葬3 – 5年后(具体因地域而异),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皮肉完全腐化(南方湿热气候下约需3年),二是避开“凶月”(如农历七月鬼月)。《宁化县志》载:“必俟三载,骸肉尽化,始启土捡骨,谓血肉属阴,阴尽则阳骨见。”这种时间选择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暗含“阴阳转换”的传统哲学。

(二)工具:洁净与敬畏的物质载体

捡骨工具包括:竹制“骨耙”(避免金属伤骨)、陶制“洗骨盆”(盛白酒或清水)、丝绵“拭骨布”(轻柔擦拭)。最关键的“金罂”是特制陶瓮,高约50厘米,腹部浑圆,小口带盖,外绘“福”“寿”纹或八卦图。“金”字并非指材质(实为陶土烧制),而是取“金贵”“坚固”之意,寓意祖先骨殖如金般珍贵,福泽绵长。

(三)操作:秩序与伦理的具象化

捡骨过程由族中长者或专业“土工”主持,需严格遵循“从下到上”的顺序:先捡趾骨、胫骨,再捡盆骨、脊椎,最后取头骨。每块骨头都要用白酒反复擦拭,若发现骨头发黑(被认为“中煞”),需用朱砂点染。装罂时,将骨头按人体坐姿排列——头骨居上,脊椎直立,四肢环抱,象征祖先“坐看子孙”。整个过程禁止女性(部分地区)或外姓人旁观,体现“家丑不外扬”的宗族观念。

表面看,二次葬是对遗体的二次处理,实则蕴含着客家文化中“生死一体”的哲学观、“人地和谐”的风水观和“宗族凝聚”的社会功能。

(一)生死观:从“形灭”到“神存”的超越

客家人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但骨殖作为“形魄”的载体,仍与子孙存在“气脉相连”。《客家民俗志》记载:“骨殖不洁,则子孙多灾;骨殖得所,则家道昌隆。”通过捡骨清洗,不仅是为了去除腐肉(“去阴存阳”),更是为了让祖先“轻装上阵”,以洁净之躯护佑后代。这种观念与儒家“事死如事生”的孝道思想高度契合,将对先人的追思转化为具体的仪式行为。

(二)风水观:“择吉地”的生存智慧

南方多山,可耕地有限,“好风水”的墓地更是稀缺资源。第一次安葬多为“权厝”(临时安置),二次葬则是“择吉重葬”的关键。客家风水师认为,骨殖“得生气”(即吸收地脉灵气)的能力比遗体更强,因此通过二次迁葬调整墓地位置,能更好地“聚气纳福”。清代风水典籍《地理直指原真》提到:“二次葬者,盖因初葬之地气未聚,故迁骨以就吉壤。”这种对“地脉”的重视,本质上是农耕社会对土地资源的谨慎利用。

(三)社会功能:宗族纽带的强化剂

二次葬是典型的“集体仪式”:从开棺到装罂,需家族全体男丁参与;费用由族产支出;迁葬后的墓地归宗族共有。仪式中,长者会讲述家族迁徙史,年轻人通过参与学习宗族规范。正如人类学家张光直所言:“丧葬仪式是社会结构的镜像。”二次葬通过共同的祖先崇拜,将分散的家族成员凝聚成“命运共同体”,这对迁徙而来、缺乏血缘外支持的客家群体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客家二次葬面临诸多挑战:土地政策限制、年轻人观念转变、火葬普及等。但在梅州、赣州等客家聚居区,这一习俗仍以“改良版”形式存在——部分家庭将第一次葬改为骨灰暂存,3年后再行“捡灰装金罂”;或在公墓内进行“二次立碑”仪式,保留核心文化符号。

这种“活态传承”恰恰印证了民俗的生命力:它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亡,而是通过调整形式,继续承载文化记忆。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习俗是生活的教科书。”二次葬中的“敬祖”“慎终”“团结”等价值,至今仍在滋养着客家社会。

从“转徙如蓬”的迁徙者,到“耕读传家”的定居者,客家人用“捡骨装金罂”的二次葬,将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对生存的智慧,全部浓缩在一只小小的金罂里。这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礼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入土为安”,从来不是遗体的安放,而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参考资料:

《嘉应州志》(清·温仲和纂修)

《宁化县志》(清·伊士镇修)

《客家民俗志》(房学嘉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地理直指原真》(清·王道亨 著)

《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张紫晨 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