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俗大全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农历新年将至,也是我们俗称的“春节”,那么传统的春节该如何过节?到底有几天呢?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的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共23天。作为民俗文化和道教文化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来源于“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岁星”、“太岁”。而这一节日也为群祀诸仙的盛会。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期间,这段时间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新年将至,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期间,这段时间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腊月二十三

小年送灶:

    小年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重要日子,也是送灶的日子。送灶是一项古老的习俗,人们相信灶王爷在这一天上天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为了感谢他一年来的庇佑,人们会在这一天送灶。送灶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在家中的灶台上烧香、烧纸,有的人会在灶台前摆放供品,还有的人会将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墙上,向他表达敬意。

腊月二十四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北方的“扫房”习俗源于古代的传统,人们相信通过扫除家中的尘土,可以驱走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彻底清理家中的一切角落,包括地板、家具、窗户等。这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是为了给家人带来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南方的“掸尘”习俗则更加注重细节。人们会用细毛刷或者拂尘轻轻地掸尘,以示对家庭的尊重和祈福。在掸尘的过程中,人们会默默祈祷,希望能够除去一年的烦恼和不顺,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幸福。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腊月二十五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人们会推磨做豆腐。这是一项传统的制豆腐方式,也是农村家庭迎接新年的一种习俗。

    推磨做豆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制豆腐方式,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在推磨的过程中,家人们一起努力,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制作豆腐的任务。这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团结和温暖。

    传说中,玉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爷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杀猪割年肉是农村家庭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共同参与杀猪的过程。首先,选择一头肥壮的猪,然后进行宰杀。接下来,将猪的肉割下来,制作成各种美味的年肉,如腊肉、腊肠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赶大集是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在这一天,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参加集市活动。大集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如年货、衣物、食品等。人们可以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喜庆氛围。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祈求一年能够“发”,是兴旺发达的意思。是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在上坟之前,人们会准备一些食物和饮品,如糕点、水果、米酒等,这些被称为“大供”。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将大供摆放在祖坟前,然后燃香祷告,向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上坟请祖上大供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纪念。通过这个仪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也是一个充满传统习俗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守岁。守岁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习俗之一,它象征着对新年的期待和祈福。

    守岁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守岁的意思是在除夕夜中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通常是由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他们会在家中摆上一桌丰盛的食物和水果,点燃红色的蜡烛,一直守夜到新年的钟声敲响。

    守岁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人们相信,在除夕夜守夜,可以驱走邪恶的力量,保护家人免受灾祸。同时,守岁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让家人们共同度过一个特殊的时刻,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守岁的过程中,人们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他们会放鞭炮、燃放烟花,以驱走邪恶的力量。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如打牌、唱歌、跳舞等,让人们在欢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

放开门炮:

    一般在凌晨时分,年俗中会有放开门炮。放开门炮的时候,人们会点燃爆竹和鞭炮,听着震耳欲聋的声音,观看着绚丽多彩的烟花,感受着喜庆的氛围。这一刻,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愿来年的幸福和顺利。

    放开门炮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代表着对新年的欢庆和祈福,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放开门炮,迎接新年的到来,祝福家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占岁:

    占岁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它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人们通过占卜来了解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遇到的事情。

    占岁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人们相信,通过占卜可以预测未来的运势,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进行占岁活动,以求得吉祥和好运。

占岁的时间,人们通常是在初一到十五,找道士进行占卜,对新年的运程进行预测。

正月初二

拜年:

    大年初二,是给祖先拜年的日子,一般大家族都会聚集在祠堂内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现在很多地方的习俗已经变成大年初二给家里的长辈拜年。

正月初三

拜年:

    大年初三是“亥日”,也称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正月初四

迎灶神:

    迎灶神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它是为了迎接灶神回家,祈求家庭平安和丰收的传统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神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他负责记录家庭成员的善恶行为,并向天神报告。因此,迎灶神被认为是保佑家庭幸福和吉祥的重要环节。

    一般家庭成员会在厨房里摆上一桌丰盛的食物和供品,用来款待灶神。供品通常包括水果、糖果、糕点等,还有一碗糯米饭,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富足。在供品摆好后,家庭成员会合家欢聚,一起向灶神祈福,祈求他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和幸福。

正月初五‍

接财神: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迎接财神的习俗通常包括摆放供品、烧香和祈祷。家庭成员会在家中或庭院里摆放一张供桌,上面摆满各种美食和供品,如水果、糖果、糕点等。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和富足,也代表着对财神的敬意和感谢。在供品摆好后,家庭成员会点燃香烛,向财神祈祷,祈求他带来财富和好运。

正月初六

送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送穷神的习俗通常包括制作和放飞风筝、燃放鞭炮和烧纸钱。家庭成员会在家中或庭院里制作一只特殊的风筝,上面绘有穷神的形象。在新年的最后一天,家庭成员会一起放飞这只风筝,象征着送走穷神,迎接新年的财富和好运。

    除了放飞风筝,燃放鞭炮也是送穷神的重要环节。鞭炮的声音被认为可以驱走不幸和厄运,为新年带来好运和祝福。人们会在新年的最后一天燃放大量的鞭炮,以示送走穷神,迎接新年的财富和繁荣。

正月初七

戴“人胜”

    亦称“人胜节,“人七日”。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做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拿镂金箔做成人形贴在屏风,或戴在头发上的风俗习惯。正因为正月初七是一个思人敬人、祈福纳吉的日子,所以人们会效仿女娲造人,用彩色的纸或锦缎剪出人的形状。这一天,不论是把人胜当做发饰带在头上,还是用来“贴人于帐”,都是古人在正月初七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八

祭祀祈福:

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神明,便有可能获得神明的垂佑。

正月初九


贺玉皇: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祭祀玉皇的仪式通常包括供奉、祈福和祭祀等环节。在供奉环节中,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酒水和香烛等物品,摆放在供桌上,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供养。在祈福环节中,人们会诚心祈求玉皇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在祭祀环节中,人们会进行虔诚的祭拜和祷告,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正月初十

祭石感恩: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放到今天来看,就是祭祀“劳动工具”,感谢它们一年的陪伴,祈求新的一年能够蒸蒸日上。

正月十一

子婿日:

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贺玉皇”供奉的食物,除了初十吃了一天,还剩下很多,岳父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搭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搭灯棚的意义在于营造喜庆和热闹的氛围。灯棚通常是由竹子、彩纸、彩灯等材料制成,形状各异,色彩鲜艳。搭灯棚的过程中,人们会用心地布置和装饰,使其成为庆祝活动的焦点和亮点。搭灯棚的灯光和色彩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悦的感觉,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搭灯棚的步骤通常包括选材、搭建和装饰等环节。在选材环节中,人们会选择适合搭建灯棚的竹子和其他材料,确保其坚固和稳定。在搭建环节中,人们会根据设计图纸或自己的创意,将竹子组合成灯棚的骨架,并固定好。在装饰环节中,人们会使用彩纸、彩灯等材料,将灯棚装饰得美观、独特,以增加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正月十三‍

扎头彩(滚龙灯):

正月十三,民间的习俗讲究在这一天人们要在厨灶下点一只灯,这既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快到了,各家各户试点制好的灯,也是一种祭拜,希望灶王爷保佑一家人顺顺利利的,在新的一年里吃好每一顿饭。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灯头生日”,为了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到来,所以又称“扎头彩”。

正月十四

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临水娘娘又称临水夫人,是保佑妇女孩童的神明。也是道教“闾山派”的立教祖师爷。

正月十五

吃元宵:

    吃元宵的年俗源远流长,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吃元宵的习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通过吃元宵,人们希望能够团圆和圆满,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吃元宵的习俗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最常见的是吃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品,通常搭配甜汤一起食用。在吃汤圆的过程中,人们会亲手制作和品尝,以增加亲子互动和家庭的温馨氛围。此外,吃元宵还有一种叫做元宵粽的食品,它是将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形状像粽子,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赏花灯:

    赏花灯的乐趣在于观赏和参与其中。在赏花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灯,如动物、人物、花卉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同时,人们还可以参与到制作花灯的过程中,亲手制作和装饰花灯,增加了亲子互动和家庭的温馨氛围。

    赏花灯意味着“神灯灭,人灯燃”。祭祀神明的春节正式结束,接下来的是人间美好的事物欣欣向荣!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健康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卧室风水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